萬川環(huán)保分析東莞廢水處理采用生物除磷沒有達標原因
發(fā)布時間:2020-05-29 08:16:23
?生物除磷中通過聚磷菌在厭氧狀態(tài)下釋放磷,在好氧狀態(tài)下過量地攝取磷。經過排放富磷剩余污泥而除磷,其影響因素有:生物除磷的影響因素包括:溫度、pH值、厭氧池DO、厭氧池硝態(tài)氮、泥齡、CP比、RBCOD含量等。
1、溫度
溫度對除磷效果的影響不如對生物脫氮過程的影響那么明顯,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變化不是十分大時,生物除磷都能成功運行。試驗表明,生物除磷的溫度宜大于10℃,因為聚磷菌在低溫時生長速度會減慢。
2、PH值
在PH在6.5一8.0時,聚磷微生物的含磷量和吸磷率保持穩(wěn)定,當PH值低于6.5時,吸磷率急劇下降。當PH值突然降低,無論在好氧區(qū)還是厭氧區(qū)磷的濃度都急劇上升,pH降低的幅度越大釋放量越大,這說明PH降低引起的磷釋放不是聚磷菌本身對PH變化的生理生化反應,而是一種純化學的“酸溶”效應,而且PH下降引起的厭氧釋放量越大,則好氧吸磷能力越低,這說明PH下降引起的釋放是破壞性的,無效的。PH升高時則出現磷的輕微吸收。
3、溶解氧
每毫克分子氧可消耗易生物降解的COD1.14mg,致使聚磷生物的生長受到抑制,難以達到預計的除磷效果。厭氧區(qū)要保持較低的溶解氧值以更利于厭氧菌的發(fā)酵產酸,進而使聚磷菌更好的釋磷,另外,較少的溶解氧更有利予減少易降解有機質的消耗,進而使聚磷菌合成更多的PHB。而在好氧區(qū)需要較多的溶解氧,以更利于聚磷菌分解儲存的PHB類物質獲得能量來吸收污水中的溶解性磷酸鹽合成細胞聚磷。厭氧區(qū)的DO控制在0.3mg/l以下,好氧區(qū)DO控制在2mg/l以上,方可確保厭氧釋磷好氧吸磷的順利進行。
4、厭氧池硝態(tài)氮
厭氧區(qū)硝態(tài)氮存在消耗有機基質而抑制PAO對磷的釋放,從而影響在好氧條件下聚磷菌對磷的吸收。另一方面,硝態(tài)氮的存在會被氣單胞菌屬利用作為電子受體進行反硝化,從而影響其以發(fā)酵中間產物作為電子受體進行發(fā)酵產酸,從而抑制PAO的釋磷和攝磷能力及PHB的合成能力。每毫克硝酸鹽氮可消耗易生物降解的COD2.86mg,致使厭氧釋磷受到抑制,一般控制在1.5mg/l以下。
5、泥齡
由于生物除磷系統主要通過排出剩余污泥實現除磷,因此剩余污泥量的多少決定系統的除磷效果,而泥齡長短對剩余污泥的排放量和污泥對磷的攝取作用有直接的影響。污泥齡越小,除磷效果越佳。這是因為降低污泥齡,可增加剩余污泥的排放量及系統中的除磷量,從而削減二沉池出水中磷的含量。但對于同時除磷脫氮的生物處理工藝而言,為了滿足硝化和反硝化細菌的生長要求,污泥齡往往控制得較大,這是除磷效果難以令人滿意的原因。一般以除磷為目的的生物處理系統的泥齡控制在3.5~7d。
6、COD/TP
污水生物除磷工藝中,厭氧段有機基質的種類、含量及微生物所需營養(yǎng)物質與污水中含磷的比值是影響除磷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有機物為基質時,磷的厭氧釋放和好氧攝取效果是不同的。分子量較小的易降解有機物(如揮發(fā)性脂肪酸類等)容易被聚磷菌利用,將其體內儲存的多聚磷酸鹽分解釋放出磷,誘導磷釋放的能力較強,而高分子難降解有機物誘導聚磷菌釋磷能力就較差。厭氧階段磷的釋放越充分,好氧階段磷的攝取量就越大。另外,聚磷菌在厭氧階段釋磷所產生的能量,主要用于其吸收低分子有機基質以作為厭氧條件下生存的基礎。因此,進水中是否含有足夠的有機質,是關系到聚磷菌能否在厭氧條件下順利生存的重要因素。一般認為,進水中COD/TP要大于15,才能保證聚磷菌有足夠的基質,從而獲得理想的除磷效果。
7、RBCOD(易降解COD)
研究表明,當以乙酸、丙酸和甲酸等易降解碳源作為釋磷基質時,磷的釋放速率較大,其釋放速率與基質的濃度無關,僅與活性污泥的濃度和微生物的組成有關,該類基質導致的磷的釋放可用零級反應方程式表示。而其他類有機物要被聚磷菌利用,必須轉化成此類小分子的易降解碳源,聚磷菌才能利用其代謝。
生物除磷對東莞廢水處理是最經濟可行的方法。由于受到各種因素條件影響,效果會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生物除磷對環(huán)境要求較高,以上因素都會導致除磷效果不達標。廢水除磷目前完全依靠生物除磷法幾乎沒有,主要通過物理法和、生物法相互結合的方式實現。